第(1/3)页 时光的指针悄然划入新世纪,钱淑芬的人生也步入安详的晚秋。 她住在城西一处静谧的、带个小院的房子里,这是她用自己赚的钱买的,与她那个早已形同虚设的丈夫宋卫国,以及过往的纷扰,都彻底划清了界限。 院中的老梨树,是她搬来时亲手种下的,如今已亭亭如盖。 她时常坐在梨树下,看着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,思绪飘回那个为了给小辉治咳嗽,而与儿子、儿媳上山采秋月梨的遥远上午。命运的齿轮,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,悄然转向。 改革开放的春雷响起时,钱淑芬并未像年轻人一样盲目下海,她有着属于她那个年纪的审慎与敏锐。 她找到了好友冯秀英和王丽娟。三个在生活中饱经风霜的中年妇女,在钱淑芬那间似乎还残留着秋梨膏甜香的厨房里,达成了共识。 “政策放开了,机会来了,但我们不能蛮干。” 钱淑芬拿出一个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她对市场的观察,“南边的时装、小商品是新鲜,但我们要做,就做长久生意。” “丽芬秀百货”在一个临街的铺面开了张。 名字是钱淑芬取的,取自三人的名字,透着股朴实又雅致的劲儿。 她负责掌总与采购,凭着多年持家练就的精明和难得的诚信,硬是在南方的批发市场里站稳了脚跟,拿到了物美价廉的货源。冯秀英心细如发,账目管理得清清楚楚;王丽娟热情爽朗,将店面打理得井井有条,客似云来。 她们的生意,就像她们的情谊,在岁月的淬炼中愈发坚实。 从小小的百货店,到后来承包柜台,再到拥有自己的小商品批发门市,她们不仅改善了各自的生活,更成了那条街上女性自强的榜样。 手头宽裕后,钱淑芬显现出超越常人的远见。当别人还在热衷于购置“三转一响”等时髦物件时,她却将目光投向了城郊那些看似不值钱的破旧平房和宅基地。 “妈,买这些做什么?离城里远,又不方便。”儿子宋宏明很不理解。 第(1/3)页